-
- 4 -
中文摘要
意境,这个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名词,如同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符号,在一定
程度上象征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色。深究其意义可溯及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,触
及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和作用。它是在中国文化的独特背
景下所产生的文化现象,是中国文人兴盛传承之结果。站在艺术鉴赏的微观角度
我们可见意境,纵览中国文化的浩瀚历史我们亦可见意境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异
域学者在深入接近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掘到了意境的重要性.
山水总关情,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解读里总是离不开一个“意境”?我们应当
怎样深刻理解“意境”这一过于抽象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?在“意境”的背后,
我们可以看见中国文化人怎样的精神世界,可以前瞻到怎样一个文化交流和艺术
进步的融合角度?
自成形以来,以文人(中国知识分子)为创作与发展的中坚力量的中国文化,
主要具有诗、书、画、篆、乐之几大表现形式。在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期终于产
生了文人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,集诗书画篆为一体,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
宝。古人有云:“自古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。”
诗画一律
,诗原通画——各种表
现形式之所以相通相融,正是因为贯穿其中的内核——意境。即意境作为中国文
化之灵魂,其“神”贯穿了文化的几大载体样式。走过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,几
经曲折变革,各大流派百家争鸣,各个时代人才辈出,中国文化却形散神聚,其
文化核心和脊梁从未改变,文人精神亦未曾改变。不参透中国文人之创作动力和
创作意图,不熟悉中国文人表达所用的语言符号体系,不理解中国独特的美学思
想和鉴赏角度,研究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。
近年来,法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之风日益兴盛。然而中国文化,与西方文
化自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。用完全西方的指导思想、理论基础、价值取向、语
言符号体系和方法论来研究中国文化,是有失偏颇的,同时更忽略了中国文化独
特的语言体系,造成了文化交流中流失。在中西文化原本不同源的前提下,站在
文化交流的客观角度上,应当对于中国文化从根基上做深层的研究,在尽可能保
宋·苏轼《东坡题跋·书摩诘〈蓝关烟雨图〉》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
宋·苏轼《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》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为诗必以诗,定知非诗人。诗画本一律,
天工与清新。